|返回首页|0755-26070628

技术问题的最佳决策机制—平衡

发布日期:2020-03-04 10:38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
对于技术问题的决策,传统上普遍认为只能内行领导,因此采用专家决策模式,其特点是只在专家和政府之间进行互动,公众几乎排除在外。

随着转基因食品、垃圾焚烧技术、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管控等事件的发生,技术问题的决策模式一次又一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。

就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言,大量的科学问题并不一定具有确定性,科学家们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争论它“是什么”,直到争论结束,才变成了它“就是什么”。这种解释的方式颠覆了科学是由科学家“客观发现”的“唯一真理”的观念。

与之类似,完全由专家做出技术问题的决策也不可避免地涉及自身的观念、利益、偏好等,并非专家决策就能够代表“中立、客观、正确”,而只不过是某种程度的共识。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病临床救治专家组于3月2日公布了《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》(简称《专家共识》)。非常恰当地表达了技术问题决策的本质——某种程度和范围的共识。

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透明化,公众的关切越来越不能忽视,专家话语的垄断模式逐渐在消融。专家不再是唯一有资格参与技术决策的群体,公众也逐渐被认可具有与专家互补的广泛常识和不同站位,能够激发起更加广泛机制的讨论,因而有资格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技术问题决策中来。

但是对于艰深的专业问题,公众一般缺乏相关的核心知识,由此政府、专家、公众三者之间就出现了失衡,就可能演变为一种虚置的“伪参与”。这种失衡极有可能使决策模式再次退回到专家模式,从而可以对这种失衡视而不见。这种失衡也可能导致产生邻避主义(害怕自身利益受损而以邻为壑)的困境,导致任何好的决策都难以作出。

要解决失衡的关键之一是要在专家和公众之间实现知识传递。这是科普讲座的一种关键性的意义。公众获得了必要的知识,就可以成为理性的、实实在在的参与者。

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贡献独特的知识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,而且也是对专家的话语权的一种监督和制约。也许最终拥有决策权的人还是政府或首席专家,但通过政府、专家、公众共同构建决策过程,往往在“真理”和民心之间做出了最佳平衡,其合法性和权力的基础较专家模式就更为牢固。

在政府、专家、公众之间,政府与专家、政府与公众存在着天然的联系,而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最为薄弱。增强专家与公众之间的知识传递和共享,推动科普的发展,是实现公众有效参与技术问题决策的关键。

企业就好比一个小社会。企业内的技术问题决策也存在同样的困惑。这就是行政管理人员、技术专家、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的平衡。可以通一孔晓一理。

62.9K